找到相关内容215篇,用时9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隐元禅师和黄檗山万福寺的开创——为《禅》杂志创刊而作

    幕府为了抵制基督教,开始对佛教进行了宗门改革,为了采用檀家制度,即所有国民必属佛教一宗一派,于是僧侣便掌有如同官吏一样的实权,出现了安逸怠惰的弊端。即当是佛教界的状况是一方面平安稳定,一方面却在幕府的...

    (日〕林 雪光著 姚长寿译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255339715.html
  • 泰国南藏佛陀语录(四)

    妄语戏语。仅此二者德行,则往生其它世间亦无苦恼。  九二、在家爱情劣,出家不守护,王妄行亦劣,贤常嗔亦劣。  注:在家之人,多有爱欲,又怠惰不勤,是劣坏之人。出家人,不守护诸根威仪,亦为劣坏之出家人。...布施,又能守护摄护自己之身业、口业、意业,更能调伏自己,勿令造恶,则到处必有大乐。因为所作之业,皆是清凉,无热恼苦恼,追随逼害也。  一○四、喜睡喜说话,不勤性怠惰,放任而妄作,皆是灭败因。  注:...

    皇波折罗禅那编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582842090.html
  • 净宗与现代自然科学

    ,它会使人损失时间,游手好闲,怠惰奢侈,从而引起风尚解体和趣味腐化,破坏德行。卢梭的这种观点,在科技高奏凯旋曲的近现代,被认为是不合时宜的奇谈怪论。  耐人寻味的是,在科技辉煌的今天,卢梭式的声音不绝...

    魏磊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595342187.html
  • 熄灭怒火

    pandito kodhano tam na sadhu. 在家之人不应怠惰或沉溺于感官欲乐之中;出家者不应自我放纵;一国之君不应仓促做决定;而有学问的人则不应心存忿恨,真正的智者是不会被愤怒所支使的。...

    葛印卡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165943167.html
  • 咏给明珠多杰仁波切给弟子们的一封信

    妄自菲薄或从容怠惰。   又有一些人虽一时产生厌离心而不深思熟虑,轻率地抛弃家庭、妻儿及一切,只愿修习佛法,在几天或几个月之内虽然能精进修习,此后由此受不了苦,便开始反悔乃至放弃修行,这些都是不懂得掌握...

    第七世咏给明珠多杰仁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304344059.html
  • 小乘、大乘、金剛乘

    聚會終將散離」。「自我」因誤認本身是永恒的,加之親屬和財產等的助力而產生了錯誤的安全感。由對無常的認識,可以斷除內心中的怠惰和自滿,對修行的開展做了良好的準備。   第三項是思維因果不壞,過去的身、口...

    噶瑪聽列仁波切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381345180.html
  • 《阿毗达摩概要精解》中译序

    自己清净的戒行与满脑袋的佛学知识,因为只要是还没有亲身体证四圣谛,他还只是一个为别人看管牛的牧牛者。 即使他背诵了许多经典,  然而并不依法实行,  这怠惰的人有如牧童在数别人的牛,  没得...

    尋法比丘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43347201.html
  • 瑜伽行者诵修真言口诀

    怠惰散佚的九种原因:   1、火;   2、晒太阳;   3、睡眠;   4、信口开河;   5、闲谈;   6、嬉戏玩乐;   7、修法时靠枕头;   8、靠背而修;   9、包著头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8101054857.html
  • 具德阿阇黎月称菩萨

    ,离一切内外戏论,日以继夜,都安住在修习胜义菩提心中。因此,一般凡俗人士的眼界看来,他除了吃喝睡眠外,全无所事,成了只知贪睡的那种下劣者。都认为这位月称不作闻、思、修及僧伽事务,成了只知吃和睡的怠惰人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230359894.html
  • 借壳指月-飞跃看话禅 【第一讲】略说中国禅宗

    直指人心达到见性成佛,是以事来显理。从禅宗的宗旨,就可以了解它是从事入理、悟理而后显事。参禅一定要了解这种理、事的关係,才能把握参悟禅法的根本宗旨。然而,由于时代变迁,很多禅和子怠惰成性、沽名钓誉,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394360795.html